2023年3月10日下午,中国书法系主办的“墨薮讲堂”第6期——《王羲之法帖的秘密》专题讲座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主楼A座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祁小春教授主讲。祁老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获得者。包括50多名本校书法专业师生在内的近百人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中国书法系主任杨晓萍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祁小春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方向。其后将王羲之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将王羲之作为东晋时期的一个贵族历史人物进行研究;其二重点讨论王羲之的书迹问题,并提出其中存在很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包括王羲之书法的真相、书迹的分期、晚年书迹、法帖的形式与内容、书迹的真伪、王羲之作书的意识等;其三是以王羲之为中心的书法理论研究,王羲之相关书法理论多为其同时代人或后人对他书法的评价,数量庞大,有待深入整理研究。对此,祁小春教授分别从研究论文、研究札记、研究心得三方面进行了详细举例论证。
在研究论文部分,祁小春教授将文献学与史学结合,从逻辑与常识上展开论证并提出问题。其以考察《〈兰亭序〉的“揽”字与六朝士族的避讳》为例,详细考证六朝避讳实例,探究了《兰亭序》“览”字作“揽”究竟是否为避讳改字。又以《〈十七帖〉为何缺“月日名白”》为例,通过对文体、书式、用语等特征的统计、归纳与对比,同时阐述渊源并展开释读,提出了合理见解。
在研究札记部分,祁小春教授通过大量的图片、文献向大家展示了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与思路展开的过程,并以具体实例进一步展开说明,如分析尺牍法帖中的错行、错字现象,探究尺牍法帖的书写格式、文字的涂乙勾抹缘由,考证《兰亭序》为何“无丝竹管弦之盛”等。
在研究心得部分,祁小春教授指出对于文献学的运用是其开展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即注重文献的考订,以究明事实真相并寻找出内在规律为终极目的。对一些看似细枝末节问题的考证研究,实际上是对古代真实书写状态的还原。
此次讲座揭开了王羲之法帖的神秘面纱,不仅为大家还原了丰富的“王羲之时代”,而且对书法专业学生在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上有很大的实际指导意义。讲座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依然热情高涨,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祁小春教授耐心解答,并期待下次更深入的探讨。
文字/中国书法系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