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至12日,大陆娱乐城
刘彦彦教授团队依托西安交通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赴云南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调研活动。
抵达云南后,团队先后参观了云南民族博物馆和云南民族村。据了解,云南民族博物馆系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带着问题意识,团队重点参观了其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全国团结进步示范区”专题展、“民族文字古籍”“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民族民间面具”等展馆。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针对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遗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随后,团队来到展示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窗口的云南民族村,该地是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文化基地。经过一番考察,团队成员化身社会观察员,在景区出口处随机采访参观完的游客,通过交流互动,从游客的反馈中吸取国家民委在推进民族建设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探究可能的发展路径。
3月11日,刘彦彦教授团队赶赴蒙自市,与红河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蒙自市书法家协会、红河州纪委等多位专家展开学术交流,充分了解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民族融合情况。在一众专家的陪同下,考察了首批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红河书院的建成和使用情况,并参观了红河州博物馆。
下午,团队还前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水县。建水,旧称临安,元明时期推行军屯制,“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二三十年间有数十万江南汉人迁徙云南,也因此缘故,建水历史上文风盛行,古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这里同时有全国最大的地方性文庙,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行走在古木萧森、圣殿巍巍的建水文庙,团队成员不禁生发出庄严肃穆之感,认真感受这千年文脉。
3月12日,团队来到沙甸大清真寺,切身感受不同民族之间的宗教信仰差异。从清真寺负责人的解说中,团队进一步了解了穆斯林的基本信仰、宗教义务、公益与善行等教义,以及他们的卫生习俗、经济条件、受教育情况等内容。在交流中强烈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为团队进一步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线索。最后返回昆明,以云南省博物馆结束此次行程。

通过本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要牢牢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就要正确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做到增进共同性、合理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只有在强调中华文化的主干性、首位性的前提下,以同理之心,做到尊重、保护、宣传甚至改良当地民族文化,才能打开各民族的心扉,使其在真正意义上融入中华文化。同时,要注重和发挥好边疆书院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总之,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